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www.guanxxg.com/e/wap/show.php?classid=34&id=1591355中国南极考察开展35年来,一代又一代科考队员勇闯极地,从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到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起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极地科考船,到海陆空立体化作业;从带回第一块南极陨石样品,到领跑南大洋系统研究……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吃苦耐劳、默默付出,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中国南极考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打实”建成南极首站南极只有冬夏两季,在常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建立考察站,只能选择短暂的夏季施工,也就是每年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而4月到10月的冬季,冰原上就只剩下极寒和黑夜。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务,就要等到下一年度。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选择年末~年初的南极夏季,考察准备工作也因此要在年11月之前完成。当时,我国还没有专业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中国赴西南极洲也没有现成的航线可寻。考察队从基础材料开始收集,查阅了张中外海图和本海洋、极地资料,绘出了一条航线。这条航线起点是上海,经宫古水道、关岛、古伯特、社会群岛,再直插美洲南端的合恩角,驶入阿根廷乌斯怀亚市港口,最后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年10月底,多吨建站物资和考察设备运抵上海,装载于“向阳红10”号和“J”船。为应对南极极端天气,建站物资和科学仪器的质量必须“实打实”地过关。比如,建站房间要“防寒、保温、抗风、防火、防雪埋”,建筑材料采用双层钢板内夹聚氨酯泡沫塑料,钢板在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极低温下不会开裂。南极物资匮乏,有时因为缺少一颗螺丝,都会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因此,考察队要将建筑拼接工作都在国内先行预演,步骤精确到每一颗螺丝钉的安装。国家为首次南极考察站建设划拨的资金是万元。当时,中央领导批示,能用万元建起一个无人考察站就算成功。但最终的结果是,考察队用这笔钱建起了一座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常年考察站——长城站。在冰雪南极,首次南极考察队周全安排,本着“要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仅用45天时间就建起了平方米的考察用房和辅助用房,架设了4座20米高的通信铁塔,修建了一个气象站和一座简易码头,创造了中国“南极速度”,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船行万里不迷航如果说考察站为科研人员在南极科考打下了基石,那么考察船就是科考队挺进南大洋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在风云莫测的南大洋上,这座“海上移动实验室”的每一个线路、管道,都要经受严苛的考验,需要船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第24次南极考察是“雪龙”船更新改造后的第一次远航。在大海中航行,机舱是船舶的“心脏”和动力来源,一刻也不能“停止跳动”。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轮机部将船员分成航行班、维修班,在时任轮机长赵勇的带领下,一边调试、检查所有新设备,一边加班加点,处理改造后的遗留、遗漏问题。在穿越赤道期间,“雪龙”船的机舱里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机器发出震耳的轰鸣声,散发出巨大的热量,人走进去几分钟后就会大汗淋漓,全身湿透。轮机部船员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有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航行期间,轮机部船员共维修保养设备50多起,解决了20多处改造遗留、遗漏问题,为保证“雪龙”“身体健康”、圆满完成改造后首航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新改造后的“雪龙”船第一次进入冰区,就航行了多海里。冰区夜航期间,船载雷达上无法分辨出冰山和浮冰,只能依靠值班船员肉眼识别。“雪龙”从长城站返回中山站途中,如同穿梭在“冰山丛林”,稍有不慎,就可能船损人伤。每当驶进危险冰区、遭遇恶劣天气时,人们总能在驾驶台看到船长沈权忙碌的身影。他不时拿着望远镜紧紧地盯着海面,在工作台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雪龙”船立下赫赫战功的背后,是船员们日复一日的巡查和维护,他们用勤恳细致的工作作风,保障了“雪龙”船行万里不迷航,帮助考察队在南大洋考察中实现了从对个别海域观测,到持续长期在大范围海域内开展独立调查,有效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深度、广度。精工细作磨利器今年10月,我国新建破冰船“雪龙2”号和刚刚完成大修的“雪龙”号,将并肩共赴南极。这是我国南极考察35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新船建造对质量检验和控制体现在每一道施工工序之中,从源头上保证质量。“雪龙2”号利用电脑建模方式,将船体分为了块,每块称为一个分段。当个分段像搭积木般拼接起来时,分段内的管路、电缆、科考设备等数千个部件也将“会师”。拼接工艺必须分毫不差。钢板平不平?焊接牢不牢?科考设备在施工中有没有受损?为保障建造质量,新船工程部下属的轮机部、甲板部和科考部,每天派专人巡视检查,在分段内爬上爬下,不放过任何细节。轮机部工作人员沈悦讲述了一个“寻找螺丝垫片”的故事。“雪龙2”号具备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领先技术,拥有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自由转动。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部件,正是吊舱推进器。吊舱推进器入坞当天,现场监造组进行验收。但在工程师安装螺丝时,一枚拇指盖大小的螺丝垫片掉入了吊舱底部。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虽是一枚小小垫片,但任其遗留在吊舱,可能会对推进器螺旋桨叶片造成损害。吊舱有近两层楼高,底部空间狭小,只有身材瘦小的工人才能勉强钻入。苦苦寻觅6小时后,工人们终于用1米长的钢丝将垫片钩了出来。“雪龙2”甲板的一大特点就是钢板厚。材料选用特种钢,对工人的焊接工艺提出了高要求,分段之间的拼接误差要控制在2~3毫米。为装载航空煤油、应对极地环境,新船采用了双向不锈钢施工、低温特种油漆涂装等舾装工艺,确保先进设计理念“落地”。从南极建立首个考察站长城站,到建设第5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破冰船,到建造世界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35年来,极地人务实笃行,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做出了重要贡献。来源:中国海洋报记者:赵建东王自堃编辑:吴琼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