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机

他带领团队,首创这一技术,为中国动力

发布时间:2024/12/18 15:50:39   
刘军连工作室 https://m.39.net/disease/a_9362210.html

他出生于浙江,幼时便常随父亲往返于宁波和上海两地。在黄埔江畔,小小年纪的他常问自己:“为什么江面上穿梭的都是外国人的轮船和军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属于自己的舰船?”

那时起,他心里就埋下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他就是翁史烈,我国热力机械专家,中国新一代热力涡轮机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学时,他考入交通大学造船系;后来,在他的办公室书橱里,陈列着驱逐舰、主战坦克、歼击机、蛟龙号深潜器、和谐号动车组等等各种模型,它们的“心脏”——发动机,无一不与他的专业“动力机械工程”相关。

翁史烈院士

高中毕业后,对造船充满兴趣的翁史烈选择入读国立交通大学的轮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年6月,他被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深造。留学归来后,凭借对科研前沿的深刻理解,他迅速崭露头角。

大学时期的翁史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海军急需马力的船用燃气轮机,但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年国家给上海交通大学热力叶轮机械研究所下达任务,要求将一台JT3D(70年代中期中国最先进的航空涡扇发动机)大推力航空涡扇发动机改型为舰用发动机,并完成改型机的全尺寸验证试验。翁史烈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大型课题组承接了这项重大项目的开发研究。燃气轮机设计技术难度大、投入高,70年代国外舰用燃气轮机都从成熟的航空喷气发动机改型而来。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及工程实际条件则要求我们只能充分地发掘涡扇发动机自身的潜力,在分离风扇推力功能的同时保全其压缩空气的功能。这种分离方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甚至很难找到相关参考文献,只能依靠自己去试验攻关。翁史烈带领研究组采用流线曲率法等叶轮机械内流数学模型,经过反复计算终于找到最佳分离流面,把风扇从压气机中剥离出来,这一方法后来被命名为“风扇顶切”。这一项国内外首创的技术方法,由于当时尚无成功的经验,要冒很大的风险,翁史烈正是靠着“为祖国的船舶轮机事业大干一番”的思想,才顶住了肩负的巨大压力。翁史烈把课题组分为计算组、结构组、测试组、涡轮组和总体组等,他负责总体协调。当时学校的科研条件很差,计算组没有计算机,要用手算;实验室没有空调,在酷暑闷热的天气下做试验难以忍受,每次从实验室做完试验出来,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有的试验必须在27度条件下才能做,但夏天白天温度高达38度,只有在凌晨4点左右才会下降到27度左右,翁史烈便与课题组成员彻夜在实验室中盯着温度计,等待适合试验的温度环境。

翁史烈与研究生讨论问题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理论计算,翁史烈和课题组全体成员以及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用4年的艰苦奋战和悉心合作,成功攻破“风扇顶切”这一技术难题。在最后试车时,发动机运行稳定,计算方案正确,改型取得了成功。年1月,“”燃气轮机顶切技术通过中船总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航空涡扇发动机多用途改型的一条新途径,在国内首次摸索并提出了一套风扇顶切后总体性能调整的理论和技术。“航空涡扇燃气轮机顶切试验研究”还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

翁史烈后来回忆起这次科研经历,曾说“我是学发动机总体设计的。我在苏联时,在发动机的试车台上学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必须非常踏实,绝不能存有半点侥幸心理。”

年,翁史烈为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题词来源:上海交大档案馆

除了主持开拓了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了动力机的现代化水平。翁史烈还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他认准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对动力工程的影响,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热力系统的“数字模拟混合实时仿真工作站”和“并行数字实时仿真工作站”。少年时立志报效祖国,青年时怀揣梦想投身科研,老年时依旧躬身力行,追求真理、勤勉刻苦,翁史烈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在专业上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他的科研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5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