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轮机 >> 轮机市场 >> 满园春色关不住,为有源头活水来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场如约而至的春雪更是滋润着大地,让年的春天更加洋溢着着勃勃生机。
刚刚结束的两会,关于教育和“双减”的话题很多,许多代表、委员纷纷献计教育,畅想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走向。鲸石君结合目前国内外教育现状和发展环境,继续围绕“教育”主题谈一谈。
教育内卷加剧,升学和就业压力增大
目前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教育内卷情况不断加剧,家长们最为担心的学生求学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为万人,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今年参加高考总人数预估将突破万大关,高校毕业生万,均创历年最高。众所周知,年全国考研人数高达万,而计划招生仅有万,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要冲进就业市场参与有限职位的竞争(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市场相对疲软)。国家主张就业通过市场化优胜劣汰,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挑战,加之国内刚刚开始实施教育“双减”和“普职分流”等政策,其作用及效果尚待实践检验且运转也需要时日。而家长则担心学生从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再到考研,一路拼尽全力、过关斩将,步入社会却学与用对接不畅,最终在就业市场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国家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针对目前的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对学校的扶持。教育部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医生、农林人才、教师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型燃气轮机、病毒学、人工智能、国土空间规划等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临床诊断检验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增设种业、农林智能装备、食品营养、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涉外法治、国际新闻传播等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如果说历年高校扩招提高了升学率,使得更多学生有了进入高校就读的机会,那今后教育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质量,在部分急缺的学科和专业领域扩大建设,培养紧缺人才,除了通过国内培养之外,很多专业必然需要学习、借鉴、交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让国外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为我所用,快速提升中国的人才质量和工业领域科技含量。
这是国际背景和客观需要,中国实施教育“双减”政策、“普职分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实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国家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各学科和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同学们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规划今后学习、就业和发展方向的参考范围,这样有利于找准自己的定位。这里很多是新兴学科或人才紧缺专业,跟着国家的政策导向走,布局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赛道必将大有可为。应该说,目前不少家长比较迷茫,对“普职分流”中分流到职业高中无法接受,甚至产生“恐惧”,生怕学生在职高自暴自弃、毁了前途。诚然,现在职高的不少学生是因为分数低考入,但这绝对不等于这些学生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前几期我们曾经探讨过职业高中、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发展趋势,不是坐在CBD办公室当个小白领才算成功,职教越来越彰显出在现代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内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在学习借鉴教育强国德国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改革,只要中国坚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不动摇,专业技能型人才就是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我们的学生通过赴发达国家,特别是诸如德国这样的教育、科技领先国家留学、进修是绝对物超所值的,就拿职业教育领域,选择职教的学生如果能够赴德国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再经过数年的实践与工作锻炼,相信其能够胜任国家产业升级、实现现代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领域工作。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是中国的长期国策
李克强总理在年两会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而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年德国进口总额为1亿欧元,其中自中国进口亿欧元,同比增长20.8%。中国自年以来一直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同样是年,德国出口总额为亿欧元,其中对中国出口亿欧元,同比增长8.1%。中国是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仅次于美国。德国联邦统计局在报告中称,中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数据显示,年在德中资企业数量为家,销售额亿欧元;在华德资企业数量为家,年销售额近亿欧元。年将迎来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经贸合作迎来新的重要机遇期。德国新政府上台以来两国高层也多次表达深入合作意愿,特别是中德两国经济、市场互补程度高,合则两利。中国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德国人均GDP已突破5万美元,这些都是两国坚持扩大制造业科技含量,坚持实体经济发展之路的成果,而那些擅长虚拟经济、金融服务业的国家在抵御风险时根基不稳,无法保护本国经济稳定前行。年,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RCEP正式实施,中国将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经贸合作的热土。中国的发展稳中向上,“一带一路”惠及多国,中欧、中非合作日益深入,各国人才将在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空间,而掌握德语、法语等多语种人才必将迎来越来越宽广的职业发展道路。
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是向世界宣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中国40多年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合作是机遇的大门,不会也不能关闭。对于不少家长担心的中国关闭对外交流合作大门的问题大可不必紧张,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几十年在增强国家实力和战略定力的同时,中国继续深化对外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脚步不会停止,广大海外留学生的前途可以得到保障。无论国际形式风云变幻,对于通过留学提升自我素质,改变自己命运的行为,国家不仅不会阻止阻碍反而会一直给予鼓励和支持。
去容纳你全部教育需求的国家留学
国家教育改革重拳出击,教育“双减”和“普职分流”双管齐下,加上职业教育重拳,医学专业的改革、艺考生的取消、艺术专业的成绩标准提升,一系列措施让学生和家长们一时难以适应。改革的目标明确,行到也坚决,但这需要时间,同时因为疫情影响等形成的教育和就业内卷,让家长诸多担心:初中毕业升不上普高分流去职高,高考上不了、,艺术生文化课不行进不了艺术院校,本科毕业考不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就以德国为例,学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在小学(第一次分流)和中学阶段(第二次分流)就能够准确定位聚焦,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路径学门手艺技能提早工作,还是选择进入大学走研究发展之路,都是指向清晰,路径明确。即使是选择了职业学校,也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薪酬有国家法律政策保障,学习实习期也能享有每月欧元甚至更高的学徒工资,工作后随时可以再申请进入大学进修获得学历学位。在德国,无论是职业教育、艺术教育、还是文理中学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双向贯通”,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和环境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前进之路,努力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毕业后在不同领域都能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者,可谓是水到渠成。
确切地说,德国学校专业特色也是与时俱进的,企业参与合作融入最新科技需求和技术,避免教授过时理论技术。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或职业院校更强调进入企业实践实操的实践机会,同步感受企业界的发展动能而不是照本宣科空讲理论。我国因发展阶段原因部分高校课程相对滞后于企业实务需要,不少毕业生缺少实践锻炼,毕业时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出现了人才供需错配。修正需要时间,未来以德国为标杆学习必将向好发展。目前,面临职业选择的同学们可以转换思路,先行赴德国学习先进科技知识,不仅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获取先进的知识经验,更可以借助德国的教育实践优势锤炼自身技能,在综合能力上实现对国内同侪的“超越”。可以这样说,德国是国际优质教育的代表者,称其为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有源活水”毫不为过。
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懂技能、善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享受生活的充实快乐,不仅是学生自己的愿望,更是家长们的期盼。鲸石君认为,无论是在中学阶段去德国读书,还是在高中毕业后去德国上大学、学艺术,或者参加德国幼教、医护、机电一体化、汽车工程、机械、电气、仓储物流、IT、实验室技师、验光师、机器人等职教课程,都会拥有同等的发展机遇,都可以在喜欢的领域奋斗下去,获得职业尊严和回报,这就是去德国留学的价值所在。无论是理工、艺术,还是文科和经济,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职业教育,在丰富优质的德国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中,或许我们能够提早实现自身发展的愿望。
德国莱比锡图书展滑雪的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