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机

提康德罗加远去的巡洋舰上

发布时间:2022/11/1 22:07:12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813/4447619.html

本文作者:大兵

日前美国海军宣布将在财年退役现有2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中的5艘,并在之后以每年两艘的速度逐步淘汰这种已服役近40年的导弹巡洋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红色海军日益壮大的挑战,美国海军提出了“先进水面导弹系统”(ASAM):旨在研发一种拥有出色防空管制能力的舰载战斗系统,以拦截对手从空中、水面、水下发动的多层次“饱和攻击”,也就是后来的“宙斯盾”雷达系统。

事实上对于这种综合防空一体作战,早在二战末期面对“神风敢死队”的时候,美国海军就有切肤之痛,但受限于早期雷达系统和导弹的运算处理能力,这项研究被迟迟搁置。而即便是在6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宙斯盾”的诞生集合了当时美国国内在雷达和无线电领域最高的水平,历时10多年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正在安装的“宙斯盾”雷达相控阵列,这只是该系统最简单的部分——如何跟踪、识别和处理雷达探测到的目标才是让人头疼的。

本来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将新建一型专门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搭载“宙斯盾”系统,作为舰队的作战指挥核心…但是“宙斯盾”高昂的研发费用,加上全新设计的巡洋舰、还要核动力,这将是一种天价战舰;而7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危机”下美国海军也得考虑紧着点过日子!

于是利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富余”的舰体空间搭载“宙斯盾”的一种低配方案,作为折中被提请拨款,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最初仅搭载2门火炮、1座“海麻雀”防空导弹、1座反潜导弹发射架被指严重浪费吨位...但是该舰的模块化搭载为后期的升级改造留下了充足的设计余量。

▲一眼望去就是一个“妈”生的!

“斯普鲁恩斯”级是一种满载排水量吨的大型平甲板驱逐舰,4台LM燃气轮机有着充沛的动力,根据计算:该舰的成功设计再增加吨的排水量都不成问题!

“提康德罗加”级在舰型上与“斯普鲁恩斯”级完全一致,但是为了搭载“宙斯盾”的相控阵雷达阵列和配套的作战指挥系统,上层建筑更为高大、丰满;这导致首舰“提康德罗加”号的满载排水量飙升到吨,吃水比斯级深了1米多;加上重心过高,航行稳定性不如前者,恶劣海况时甲板会有严重的上浪,是在舰艏增高了1.1米的挡浪板。由于重量的飙升,“提康德罗加”级的最大航速比作为驱逐舰的慢了1、2节,但依旧在30节以上,只是发动机有点吃劲…

▲“提康德罗加”级的上层建筑带一点内倾的折线是为了保证相控阵雷达的对空照射角度。

▲从这张图就可以对比出“提康德罗加”级比“斯”级的吃水变化,注意前者反而没有后者高大的桅杆——这是由于上层建筑太重的原因,要尽量避免重心过高。

▲LM燃气轮机别看体型不大,单机输出功率高达0马力!实际上“斯普鲁恩斯”级一般非全速航行时交替使用3台发动机,“提康德罗加”级因为排水量增大,动力系统提高了极限功率输出,故而发动机的损耗较严重。

同样是出于平衡重量的考虑,“提康德罗加”级上的宙斯盾雷达4个阵列被分成两组,分别布置在舰桥下和中后部直升机库上。不过一套完整的“宙斯盾”雷达,本身就是由两台雷达波束发射机和接收机各自分配给两个阵列使用,这样一来不但刚好,还避免了关键设备集中在一个区域同时损坏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受限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限制,最初的“宙斯盾”雷达作战指挥系统无法同时处理两套发射/接收机都开机后的密集跟踪运算,这就意味着在前部雷达使用的时候,后部雷达只能依靠自带计算机有限的处理能力识别并运算85公里以内的目标。

为此“提康德罗加”级在第二围杆上,还加装了一套机械扫描的AN/SPS-49长程对空搜索雷达,可以发现并预警公里范围内的飞行目标,在确有必要的时候才开机“宙斯盾”对疑似威胁目标识别和锁定。

▲“提康德罗加”级艉部的两个“宙斯盾”雷达阵列,各负责扫描90度区域,但共用一组雷达波束发射/接收机;顶部是用于制导“标准”导弹的两部AN/SPG-62照射雷达。

▲另外两部照射雷达在舰桥顶端。

▲图为AN/SPS-49搜索雷达,大部分情况下开机的是这种,所以放到最高的地方。

前5艘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在舰艏和舰艉的武器发射平台上各配备一具Mk-26双臂导弹发射架,主要武器是和“宙斯盾”搭配使用的“标准2”防空导弹,也可以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每一具发射架下的弹库中备弹44枚!舰炮上,原本“提康德罗加”级和“斯普鲁恩斯”级一样,打算在舰艏装一门Mk-71八英寸口径炮,作为近岸火力支援的武器,从而解放舰艉水线较低的平台用于搭载其他设备;但这种“复古”的武器后来被取消上舰,所以艏艉那两门Mk-45五英寸炮就继续留着吧。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的Mk-26导弹发射架及示意图。

▲美军曾经上舰实验过的Mk-71舰炮,但终因重量问题放弃了。

“提康德罗加”级的反舰导弹同样是两组四联装“捕鲸叉”,但却从“斯”级的上层建筑中部移到了舰艉平台上,影响了火炮的部分射界。

原因很简单,排水量已逼近1万吨的“提康德罗加”级重心过高的问题比较明显,只能尽量分散一些设备;事实上由于作战定位不同,大部分时间这8枚反舰导弹也并不装填。

▲图为从舰艉发射的“捕鲸叉”反舰导弹。

▲很多时候为了节省重量,反舰导弹并不填满;可以看到舰艉火炮平台的干舷很低,“斯普鲁恩斯”级原设计上这个平台是打算搭载反潜设备的...

从第6艘建造的“邦克山”号开始,该舰上的Mk-26发射架被Mk-41垂直发射系统取代,这种发射系统不但兼容更多型号的导弹,且每一个存储模块都可以独立发射,作战效率比需要不断填弹的旋转式发射架成倍提高!Mk-41一般8个发射单元为一组,改进后的“提康德罗加”级在前后武器平台上各装备了8组,总共可装填枚导弹(其中前、后各有一组导弹装填臂,每套设备占用三个发射单元的位置)。

▲换装了Mk-41垂发系统的艉部武器平台。

▲这就是Mk-41上自带的装填臂。

▲不过一般港口装填的时候还是用岸上的设备来得容易。

Mk-41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兼容多种作战舰艇,其存储发射/模块分为足可容纳“标准2”防空导弹的基本型(5.79米长)、以及容纳“战斧”巡航导弹的加长型(6.71米长)。最初美军打算在“提康德罗加”级上全部使用加长型模块,以便灵活切换各种武器;但同样由于舰体已经超重的问题,改为12组是标准模块,4组是加长模块,最多可装填26枚战斧巡航导弹——这种组合比全加长模块节省了80吨的重量。

▲Mk-41三种长度的发射模块,最短的那种4.72米的“自卫型”,只能发射“海麻雀”导弹,用于小型舰艇。

▲那为什么4组模块里面装的却是26枚战斧呢?因为用的是带装填臂的发射单元。

而作为对比,“斯普鲁恩斯”级在排水量上就富裕的多(人家有吨可以浪费),改装后在前部加装的8组全部是长模块,这下明白海湾战争中射向伊拉克的巡航导弹为什么主要是由“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发射的了吧!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在后来的改装中虽然只在前部加装了8组Mk-41,但全部是长模块,加上该舰不承担主要防空任务,故对地攻击能力更为强大。

▲海湾战争中,由“圣哈辛托”号率先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拉开了空袭的序幕...

作为第一种搭载“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的防空指挥、特别是多目标处理能力在其所诞生的那个年代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它本身武装强大,可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多种类型任务,的确配得起主力巡洋舰的定位。

但也由于大量的武器和雷达设备堆砌,吃尽了“斯普鲁恩斯”级原设计的冗余,超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提康德罗加”级27位成员,该舰在高速恶劣海况下试航性较差、甲板上浪严重、还存在着急转弯时头重脚轻的危险…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喜欢请不吝点个赞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2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