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轮机 >> 轮机优势 >> 百万亿碳中和就业赛道,不要只盯着碳排放管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双碳领域的投资和就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很多网友和朋友来询问,如果想转型切入这个行业,有什么好的机会和建议。
确实,双碳转型,是一场全面的经济社会变革,影响深远,持续时间会很长,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有机构预估,这将带来万亿,甚至万亿-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
因为这是一场涉及能源革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转型,百万亿的投资规模也不为过。只是有些人在理解碳中和概念的时候,总是很局限,一谈碳中和,言必称碳交易、CCER和碳排放管理员。
特别是去年人社部提出“碳排放管理员”这个新职业,以及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很多人更以为碳中和就是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于是各种碳交易员、碳资产管理师、碳排放管理员的培训铺天盖地,鱼目混珠。
有个朋友还花元买了一个“碳排放管理师”的证书,上面盖有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的专用章,问我有没有用。我说你这是有钱闲得慌。虽然人社部有“碳排放管理员”这个新职业,但目前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还在起草之中,目前还没有看到公布。更别说碳排放咨询师、碳排放管理师、碳交易师等,根本没有列入国家职业认证序列。没有相关经验,就业市场也不认可。
当然,如果你是为了学习了解这个行业,参加一些培训,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切入这个行业做准备,找一些相对正规的培训机构,倒也未尝不可。毕竟,以后碳排放管理员这个职位,市场需求量将达到上千万个岗位,人社部门把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都列入这个职业范围,无论是电力、能源、交通、化工、钢铁、建材、民航,还是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等,为了践行碳中和行动,都需要设立这个岗位,对企业的碳资产和碳排放进行管理。这个岗位如果能跟ESG结合,发挥作用的余地就更大了。
需要强调的是,碳排放管理员确实很重要,但在碳中和赛道,碳管理和碳咨询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职业。如果从碳中和技术层面拓展一下眼界,其实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碳管理软件、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使用、节能减排、碳中和技术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金融、碳汇、绿色技术的进出口贸易、清洁能源关键矿物的提炼等等,都可以视为碳中和就业人才,都是为碳中和目标做出重大贡献,赛道非常广阔,也将提供非常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从目前市场的岗位定价来看,待遇都很不错。
令人欣慰的是,5月7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中国双碳领域的人才培养培训,做出了顶层设计。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教育部对双碳人才体系定义还是比较全面的。
比如,《方案》提出,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
《方案》还强调,目前在“双碳”领域紧缺人才主要涉及储能和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这三个领域。
从《方案》可以看出,教育部是从碳中和实现的技术路线和碳市场、碳管理多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不管你是学物理、化学,还是计算机、经济金融管理,更不用说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在双碳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和国外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双碳领域未来的一些主要就业方向。
参考一些资料,我们先看一下这张碳中和就业赛道导图,不一定完整,但可以看一个大概。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有几个赛道基本成型,市场规模很大,都是万亿级的规模。
一个是新能源领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新能源是基石。以新能源占主导地位,替代煤炭、石油等旧能源,是大势所趋。天然气只能说是一种过渡,最终也需要被替代。替换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风能和光伏太阳能,这两者已经催生了很多大公司,也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容纳了很多就业岗位。
当然,围绕风光发电外,还可以通过绿电衍生出很多其他需求。比如电解水制氢、氢氨的电化学转换、其他行业的电气化转换等。
跟新能源相关的还有核电,一般列入清洁能源。现在国际上比较倾向于小型核反应堆(SMR)和核聚变利用,因为可控、安全性好,被资本看好。英国有一家叫FirstLightFusion的公司,还通过射弹核聚变发电,腾讯还给投资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也投资了一些核聚变技术公司。
当然,新能源还包括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这些都有待开发和广泛利用。
围绕新能源上下游的关键矿物提炼,新材料的研发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二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个不用多说,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就是最好的案例。交通领域的脱碳,有赖于燃油汽车的全面颠覆,目前比较可靠的技术路径是锂电池,未来肯定会有其他替代,比如最近比较火热的钠电池,但还没看到大规模商业化使用途径。
跟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是氢燃料汽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在重型卡车、长途运输、寒冷地区、公共交通等,氢燃料或许是重要运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未来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都在大规模推广。由新能源汽车衍生出来的充电桩市场,特别是交换电业务,也会有爆发机会。
第三个万亿级规模市场,我认为是储能。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必须配套储能。这里指的储能,不包括汽车电池,而是跟电网匹配的一些楼宇储能、工业园区储能、风电光伏基地的储能等。这些长时间、大功率的储能,是未来新能源的必备,规模会非常大。
储能的形式就比较宽广了,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里面又可以细分出常见的抽水蓄能、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化空气储能等。
《环球零碳》曾经报道过一家瑞士的EnergyVault公司,通过把石头吊到半空中实现储能,这家公司还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2.35亿美金,演员“小李子”都投资了。
其实,除了配套电网的储能,还有一种储能更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