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机

他为长征火箭减重645公斤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5/31 15:00:12   

光明大家的第二期,我们聚焦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程耿东院士。

程耿东,年生于江苏苏州,年北京大学数力系毕业,年大连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年起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年至年赴丹麦访问,年10月获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及年分别获丹麦阿尔堡大学及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名誉博士,年被选举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20世纪70年代参与完成了水塔支架的标准设计及汽轮机基础强振分析程序,被多家设计院所采用。提出了结构灵敏度分析的半解析法,为很多结构优化程序采用。在结构拓扑优化研究中指出奇异最优解可行域的正确形状,并提出求解奇异最优解的松弛算法,被认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著有论文多篇、著作5部、译著2部,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冬日的大连,海风刮人脸上似柳条抽打,阵阵发痛。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大连理工大学1号实验楼前,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步履轻快、单肩挎着公务包走进楼内,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程耿东院士。

01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程耿东有一个很多人羡慕的“标签”——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派出的访问学者中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之人。

群贤毕至,群星璀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钱令希院士“力学要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感召下,大连理工大学大力开拓计算力学事业,强调将力学与工程相结合,在用计算力学解决重大工程关键结构的力学分析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而这段经历也为程耿东日后投身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打下了基础。

年,对当时37岁的程耿东来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国家选拔人才,除了恢复高考以外,还有一项措施就是首次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公派出国人员。

接到参加英语考试的通知时,程耿东正在机房里算题,他“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年6月通过留学英语考试后,他成功入选,于年年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往丹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系学习深造。

回顾过往,程耿东说:“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搭上了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首辆列车,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命运。”而这则“故事”已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一段“美谈”,作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佳话”代代流传。

02

“我是个经常会有不同想法的人”

临行前钱令希的深切嘱托,国家力学事业对人才的急切渴望,使程耿东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一到丹麦就发奋读书,时间精确到分分秒秒,不到两个月,眼睛就累得红肿发炎。

“从骨子里说,我是个思想不安分、经常会有不同想法的人。”程耿东说。在丹麦技术大学期间,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最初是导师奥洛霍夫教授给确定的。但随着研究深入,程耿东产生了新的想法,基于这一想法也取得了新的研究结果,只是这一研究成果与导师的预期完全相反。

也就是说,程耿东“反弹琵琶”,推翻了导师的思想。

令程耿东敬佩的是,奥洛霍夫对这名颠覆了他思想的学生非但没有生厌,反而非常高兴地让程耿东作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程耿东的后面。“第一完成人对我来说很重要。丹麦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是我后来当选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主要工作。”

 从年4月正式注册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程耿东仅用一年半时间就通过了五门课程的考试,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派出留学人员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之人。

面对良好的学术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他“没有一闪念有不想回来的想法”,而且这种信念很坚定,从未动摇。问其原因,程耿东表示,国家经济正在全面复苏,现代化事业需要人才,这一直激励着他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回国后,程耿东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在他担任副校长的十年间,为保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和创造性,大连理工大学校领导支持他每年都抽出一段时间去丹麦,继续与那里的科学家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

 从20世纪90年代起,程耿东历经十年探索,解决了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中一直被困扰的“奇异解”难题,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于程耿东在结构优化领域的先导性工作和开创性贡献,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6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及年分别接受了丹麦阿尔堡大学和比利时列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年被选举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当选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协会主席。

03

“制度枷锁被打破,人的活力被激发”

有人形容程耿东是“力拔山河”。他曾参与多项国家重要装备的研制,带领团队通过结构优化设计给“长征”火箭减重公斤,提升了运载效率,降低了发射成本。

在火箭关键部位的结构设计上,程耿东又是一枚“定海神针”,特别是火箭集中力扩散的共性问题,即在关键传力部位的设计上,如何把助推火箭几十吨、上百吨的巨大推力通过传力点,传递给“大火箭”。

集中力扩散的共性问题,不只是在助推火箭与主火箭的连结处,在航天结构的其他部分,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把一个很大的集中力合理分布到其他层面上,使其均匀受力,否则就是灾难性后果。

由于火箭壁壳很薄,4个助推火箭与芯级联结捆绑的传力点周围空间有限,火箭点火后,如何保证能把巨大推力通过传力点在有限的空间中迅速扩散到薄壁壳上。这考验着程耿东和他的团队。

在程耿东的指导下,团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于集中力扩散拓扑优化设计的列式上。随着对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澄清,程耿东又指导科研人员逐一解决了优化列式模型建构、高效求解算法建立及拓扑优化结果的后处理等“卡脖子”问题。

面对每一项攻关,这个肯于吃苦、甘于奉献的集体少则3个月多达1年驻扎在研发基地,摸爬滚打。

04

“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躺在被窝里都会笑”

程耿东常跟他的学生说:“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躺在被窝里都会笑。其实,做科研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关键问题的基本思想可能很朴素,只不过没有被人认识,你认识到了,豁然开朗,就会很开心。”

程耿东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做研究工作首先要“刻意创新”,“你要把创新放在自己研究的最重要位置,经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只做了个作业?还是我只不过重复了别人的东西?还是我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第二是追求完美。很多创新是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程耿东要求他的学生在形成基本的创新思想后,从理论、方法、软件实现及可能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审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

 程耿东随和,平易近人,即便当了校长,开会出差或到学校基层了解情况,也常是单枪匹马。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他身穿便装、肩挎书包,在学生食堂吃饭,晚上从办公室出来,钻进小卖铺买夜宵。

程耿东的学生王博教授刚当老师时,为激发学生的求学志向和学习兴趣,想请老师帮忙上一节课,“没想到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上一次课的效果顶我上无数次课。”

如今,70多岁的程耿东还在给本科生讲授“力学导论”。

05

一流大学教师仅上好课不行,科研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

年11月8日,程耿东被任命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一走上岗位,他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为本”的主张,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上。

程耿东不爱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善于发现问题,也在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以前的办法现在可能不适用了,但那时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程耿东较早启动了学校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住房、岗位津贴和职称评聘,并向中青年教师倾斜。那几年当中,一批拔尖人才在大连理工大学涌现出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大学讨论的热点。程耿东始终坚持:“一流大学的教师仅上好课还不行,科研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大学,就是要有大师级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大学要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给教师搞研究、做学问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回忆起这些往事,程耿东非常感慨:“随着国家加大投入,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改革开放给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从我当校长到从岗位上退下来再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好。”

作者:吴琳(光明日报大连记者站记者);吕东光(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内容来源:“光明学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