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轮机 >> 轮机介绍 >> 爱宕级导弹驱逐舰,日本开启海上战略转变,
“爱宕”级导弹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主力驱逐舰,由于日本战后宪法规定不能拥有军队,它的武装力量,只能以自我防卫力量的名义存在,因此该型驱逐舰被日本称之为“爱宕”型护卫舰。
该舰采用山川命名方式,舰名来自京东地区的爱宕山,这种命名方式,与旧日本海军的重型巡洋舰命名方式一样,这也足以见得“爱宕”级驱逐舰在海上自卫队的分量非同一般。
该级舰是日本第二代“宙斯盾”驱逐舰,也是日本第一款具备海上反导作战能力的导弹驱逐舰。作为海上自卫队的现役主力防空反导作战舰艇,该舰装备美制“宙斯盾”基线7系统,主要任务是配合美军全球导弹防御体系,为日本提供至少公里范围的战区导弹防御能力。实际上不但它的作战系统来自美国,该级舰的里里外外其实都有美国的影子。
从外观看,该舰长米,宽21米,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1万吨左右,外形与美国海军“阿利·伯克”导弹驱逐舰相似,水线以上舰体外飘,倒V字型上层建筑,采用了新的流线型设计,具有一定的整体隐身效果。
该舰动力主机系统,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授权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制造的LM2型燃气轮机,动力输出10万马力左右,可使该舰速度达到30节,并以20节航速实现4海里航程。
前甲板上装备一门采用隐身设计的Mk45型毫米62倍镜全自动舰炮。该炮除了能够打击海上目标之外,还可以对陆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并且具备防御低速飞行的飞行器的能力。
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是美制MK-41型发射系统,舰艏的64个发射单元,和直升机库顶部的32个发射单元,混合装载了80枚“标准”系列的防空导弹,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舰桥前阶梯状平台和直升机库顶部各装有一座MK-15型“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可对来袭的空中目标进行近距离的全方位拦截。
全舰的核心是美制SPY-1D相控阵雷达,外加其他多种传感器以及综合反潜作战系统,共同构成了防空、制海、反潜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
这套系统英文简称就是我们常说的“宙斯盾”系统,“爱宕”级的反舰作战武器,虽然采用的是日本自制的90式反舰导弹系统,但它的发射装置也可以发射美制“鱼叉”反舰导弹。
综合起来看,“爱宕”舰其实就是美国为了维持日本军舰制造能力,而有意扶持的一种结果。当然这种帮扶也并非是全心全意,包括“爱宕”级舰在内,日本海上自卫队所有的“宙斯盾”系统的核心单元,均由美军亲自掌握和控制。而且“爱宕”舰虽然也采用了美军的“宙斯盾”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但是它的发射系统并不能像美军“阿利·伯克”导弹驱逐舰一样,发射巡航导弹实施对陆攻击。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列装两艘“爱宕”级驱逐舰,分别是年下水的“爱宕”号,和年下水的“足柄”号。其中“爱宕”号隶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舞鹤基地的海上自卫队第三护卫队群,主要作战方向在日本海。“足柄”号隶属佐世保基地的第二护卫队群,负责西南方向。
爱宕级驱逐舰服役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远程综合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就是从它服役之后,原有的远洋反潜作战“八八舰队”的使命就此终结,海上自卫队随即开启了,由“近海专守防御”向“远洋积极防御”的一种战略转变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