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机

纵观二战后军舰进化史,大型巡洋舰已经谢幕

发布时间:2024/9/30 14:06:53   
巡洋舰在海军中一直拥有重要地位,二战中虽然比不上战列舰和异军突起的航母,但在海战中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甚至还发展出一种称为战列巡洋舰的特殊舰种。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发展出2万吨级的巡洋舰,甚至都使用核动力。美国发展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军舰“长滩”级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约吨。苏联的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级满载排水量吨左右。不过,这些大型核动力巡洋舰尽管性能令人敬畏,但建造成本同样令人咋舌,“长滩”级巡洋舰造价高达3.32亿美元,比同期的“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还贵万美元,让美国海军实在难以承受。由于当时军舰火控指挥系统均为分布式,功能和操控相互独立,军舰要兼顾防空、反潜、反舰等任务就会增加大量的雷达电子设备等,而当时还处在晶体管技术时代,电子设备体积很大,要兼顾全方位的强大作战能力,必然系统组成庞杂,进而造成军舰吨位很大。正因如此,当时海军的驱逐舰、护卫舰等由于吨位相对较小,都会在系统组成上进行取舍,从而发展成特定功能的“专用”舰艇,譬如反潜驱(护)舰、多用途驱(护)舰等。尽管这种方法强化了某些作战能力,但同时也牺牲了其它的部分作战性能,比如有些反潜驱(护)舰的反舰、防空能力就要大打折扣。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电子、导弹、燃气轮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设备和元器件的集成度大幅度提高,较小的舰艇也能够同时拥有反舰、反潜、防空等综合作战能力。由于这些变化,使得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作战功能日益模糊,能够区别两者的指标似乎只有吨位了。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又被新型驱逐舰打破,比如90年代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阿利伯克后续批次的驱逐舰,排水量都已接近万吨,超过了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并且作战效能上还超越前期的很多巡洋舰。发展一型主战舰艇,从论证、设计到建成下水,快点要十几年,慢了就要二十几年时间。我国海军曾经谋划的未来作战舰艇大致可分为吨级以下、吨级、吨级、万吨级四个吨位。以型驱逐舰为例,从80年代开始论证设计,由于当时国力技术薄弱,设计冗余考虑不足,当年确定的船型和排量使得D吨位不足,性能拓展和战斗力提升受到严重制约,发展空间冗余度几乎耗尽。D满载排水量吨级,虽然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但随着指挥控制、导弹武器等技术参数的变化,现有64个垂直发射装置已经不能满足作战需求,其综合性能与各国不断涌现的先进驱逐舰逐步拉开了距离。美国伯克级驱逐舰作战功能全面,排水量近万吨,发射单元96个,韩国世宗大王号驱逐舰更拥有个垂发装置,而D装载64个垂发单元已经达到了吨级驱逐舰的极限了。正因如此,中国海军在D基础上又发展了更理想更全面的万吨级驱逐舰。其实可以理解成D的放大优化版,其武器系统、电子系统、动力系统都是D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个垂直发射单元完全可以满足海军对防空、反潜、反舰、对陆攻击等要求。冗余度设计比较宽裕,动力装置功率足够保证增加吨排量而不影响航速。未来,随着综合全电技术的发展,将改进发展成综合全电的新型驱逐舰,的传动轴长度会缩短一半甚至是2/3,更激进一点甚至完全取消传动轴。这样一来,舰艇内部舱室空间和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全可以再增加16-32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或者安装更大尺寸的垂直发射装置,而其排水量或将会增加到吨左右。同时,舰载武器系统也要更新优化,比如采取一坑四弹方式,大大提高火力密度和导弹装载灵活性,使本已强大的防空、反潜、反舰等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实现了这些目标,再投入巨资,重新发展一款吨位更大的“巡洋舰”又能有多少意义呢?又或者,未来还会有武库舰一类的新型火力支援舰面试,也未可知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0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