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轮机 >> 轮机市场 >> 冰雪极地追梦奉献无悔青春记中国极地研
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他们是一支专业团队,在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上逐梦前行;他们远征南、北极,在惊涛骇浪的西风带劈波斩浪,在数万公里外的冰雪极地追梦——他们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团队。
5月6日,“雪龙2”号历经5个多月的极地考验,顺利完成第37次南极科考任务,回到祖国怀抱,靠泊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基地码头。这支年轻的团队进行短暂休整,完成“雪龙2”号维护、保养工作后,又要执行下一次科考任务。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雪龙2”号隶属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总长约米、宽约22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到两万海里,是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也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2”号团队带头人、船长赵炎平,是一名80后。他既有青年敢冲敢闯的拼劲儿,又有十几次出征南、北极积累的沉着冷静经验。他随船航行近40万海里,从普通水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32岁时成为“雪龙”号最年轻的船长,35岁时被任命为首任“雪龙2”号船长。
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程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展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赵炎平介绍:“首航南极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在中山站前沿的固定冰区域为‘雪龙’号开辟一条更近更安全的运输线路,减少冰上雪地车运输和空中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路程。虽然之前‘雪龙2’号在我国海域开展了航行试验和科考试航,但是极地水域仍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如果“雪龙2”号在冰山群中被海冰卡住怎么办?进去后无法退出来又怎么办?冰山群中转向的空间够不够……首航前,赵炎平在脑海中预判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想出很多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
“虽然考虑了很多,但在破冰过程中意想不到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吊舱轴桨密封出现严重串油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就无法完成破冰试验,也无法为‘雪龙’号开辟冰中航道,同时会引起轴烧融,最后导致失去动力。”赵炎平说。
这时,船上轮机长李文明带领轮机部门青年骨干不分昼夜地查阅各类资料、联系设备技术人员分析故障原因,同时不断尝试破冰,并时刻监测各类参数,调整参数设置,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把故障排除了。
赵炎平说:“故障排除后,我们采用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用了20个小时,破冰距离达14海里,为‘雪龙’号开辟了一条更近、更安全的路线,大大提高了雪龙号的卸货效率,同时也完成了此次破冰试验,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完全达到设计的各类指标。”
在大洋综合科学调查中,“雪龙2”号船员就是科考队员。在他们的操作下,月池系统、重力活塞取样系统、物探设备和水下机器人等“雪龙2”号配备的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考调查装备和科考支撑保障系统,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珍贵数据和样品。
年12月9日,我国首次在极区宇航员海开展大洋科考,作业海域横跨40个经度、纵穿5个纬度,首次在密集浮冰区开展CTD作业,获取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最长柱状沉积物18.36米。在此次作业中,“雪龙2”号集体不懈努力,扩大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科考作业的范围,使我国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雪龙2”号此次完成为期天的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并回到国内,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考察破冰船最晚在南极海域作业和返航”的纪录。
“雪龙2”号长年在海上航行,船员们只能待在狭小的空间,还时刻经受着大风浪、冰山、极地低温环境威胁,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船员们的坚守和担当?
赵炎平坚定地说:“南极精神。”
“30多年来,我们把南极精神提炼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同时,在南极现场奉献精神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我们把南极精神理解为‘把国家的考察任务放在首位,顾大家舍小家。要有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他说。
当年,中山站建站时,极地号遇到罕见的冰崩,塌落下来的座座冰山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将几十吨重的冰丘和冰块抛到岸上几十米远处。此时,“极地”号被冰丘和冰山挤压得“咔咔”作响。经检查,船的左侧水线区域有16米长、两米高的船体被严重挤压变形。但老一辈极地工作者喊出“人在船在”,不愿意撤离,依然坚守,寻找有利时机突围,最终将多吨建站物资和设备运送至岸上,中山站才得以建成。
赵炎平说:“南、北极考察虽然艰苦,但是年轻的大家仍然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完成工作,这源于对工作的热爱。‘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以船为家,这也是‘南极精神’对我们的激励和指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